來源: 閱讀:- 2020-09-08 14:05:39
成長于我們這一代的人,我們的父母可能都經歷過物質短缺。
可能由于他們自身的經歷,普通家庭如你我的父母,肯定從小或多少就“花式哭窮”來告訴我們要節儉,不要亂花錢。
前些天看到一個豆瓣的帖子《父母的摳門讓我受盡委屈》:
被這個帖子觸動,是因為我在這個帖子中看到了一部分自己
小時候我的家庭也不寬裕,父母總是告訴我要懂事,不要亂花錢;題主經歷過的那些,也曾經歷過。
直到看到這個帖子,我才突然明白過來,那種多年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就是委屈。
拋開實際經濟水平的差異,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說自己窮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說“我覺得自己窮”。
有的人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富一代”,開豪車住大house,但依然覺得自己窮;也有的人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領著低保過日子但依然感到幸福和滿足。
所以“我覺得自己窮”不一定真的是經濟水平差。
但“心理貧窮感”這樣一種感受,是肯定會對我們的心理成長產生影響。
對決策的影響
一項研究表明,心理貧窮感高的人更傾向于使用“快策略”而不是“慢策略”,因此在做決策時會目光短淺,傾向于把到手的錢很快花掉,面對風險時也會更加冒進。
說得不太好聽,總覺得自己窮的人目光也會更短淺。
因為基礎生存資源的缺乏感會占據大量的認知資源,難以進行更長遠的考慮與計劃。
如果一個人快要餓死了,那他最著急解決的當然是溫飽問題而不是去考慮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對人格的影響
“心理貧窮感”對人產生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引發無力感和自卑感
“心理貧窮感”這種匱乏感直接引發無力感,“因為我沒錢,所以我不能……”這樣一種想法會讓人覺得自己做不到。
而“能做到”這種意識則正是我們自信的核心。一個人一次次的告訴自己“我做不到”,在看到其他人能做到時,他的自卑感便產生了。
而自卑的濾鏡會讓他認為所有人都瞧不起他,為了避免被瞧不起這種自尊受挫的感受,他很有可能就不會再去向外部世界探索,把自己圈禁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而這樣的圈禁讓他更難以與外部世界碰撞交流,難以充分的認識自己發展的可能性。
這樣的一組循環最后就會限制這個人的發展,由心理貧窮感而引發的一場蝴蝶效應。
那回到孩子的身上,究竟是窮養孩子好還是富養孩子好?
教育孩子雖沒有一個可以統一遵循的模板,但從心理學上來說,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要“富養”。
我們這里所說的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富養”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入手。
強調孩子的價值,樹立孩子的自尊自信
父母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習中經常鼓勵和支持孩子,可以從孩子值得表揚的事情入手,用具體的事例引入鼓勵的話語;對于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給與最大力度的支持和幫助;從孩子學習生活中的大小事入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搬出別人家的孩子來:
“你看隔壁思雨,就很聽話,從來不要這要那”
“人家皓軒家里有錢,咱們家可沒錢去什么夏令營,能不能懂點事”
父母在這樣說的時候,會讓孩子認為“我沒別人好”,從而挫敗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要盡量避免。
強調發現資源而不是武斷拒絕
孩子的成長囿于其身心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歷的限制,有時候孩子提出的要求或者期望確實可能脫離現實或父母難以幫助其滿足愿望,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會選擇用拒絕來結束對話。
其實這種時候倒是一個很好的介入機會,來教育孩子從資源的取向來思考問題。
遇到一個父母難以滿足的愿望時,父母可以先承認這個愿望很難,不一定能達成;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去接近這個愿望;孩子有能做的事情嗎?父母有能做的事情嗎?完成這個愿望是否還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呢?等等。
幫助孩子建立資源的視角,善于從自身還是從周圍的人事物中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是一句“不行”和“不能”。
如果孩子想要一個非常昂貴的玩具,父母應該怎樣處理呢?
許多家長的反應通常都是“太貴了,不買”或者“乖,咱家沒錢,買不起”
其實家長們不要急著拒絕孩子,可以試著這樣說:“這個東西的確太貴了,媽媽現在沒有錢給你買,但是你有零花錢,你可以通過攢零花錢的方式來買”,然后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如何能夠利用身邊的資源,更快的攢到這筆錢。
帶孩子去感受人生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鼓勵孩子去探索
每個家庭的經濟水平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讓孩子讀貴族學校,帶著孩子到處飛去感受不同的風景人文,但父母們應該盡自己的所能讓孩子見到目前的生活之外的景象,讓孩子知道生活不止有眼前這一種可能性。
《天生有罪》的作者特雷弗·諾亞,出生于南非的貧民窟,歷經動蕩、貧窮和歧視,即使經濟條件拮據,他的母親也會帶著崔娃溜冰、看露天電影、郊游,還會去許多黑人被禁足的地方,做一些白人小孩才會做的事,并不是他們一家崇拜白人,媽媽是用這種方式告訴孩子,這不是世界的全部,不要被眼前的東西束縛。
“哪怕你一輩子都離不開貧民窟,你也能知道,貧民窟不是整個世界,那也夠了?!备改妇退阏娴哪芰τ邢?,也不要粗暴的拒絕,只是訓斥孩子讓他乖一點,要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孩子自己去探索,在孩子的后面給他前進的力量。
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可以得到的,而且用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形成“我可以做到的”的觀念。
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效應叫“宜家效應”,就是人們自己通過動手組裝的家居,會被認為更結實耐用。而相比于父母給與孩子的東西,他們對于自己努力得來的東西則會更加珍惜,印象也會更深刻。
“這個東西太貴了,爸爸不想給你買,但你可以自己想辦法賺錢來買?!备改冈谶@個時候就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如何獲得,可以是做家務賺零花錢、可以是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也可以是將自己的壓歲錢拿出一部分來或攢下來等,訓練孩子去用自己的方法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豐盈感,讓他們樹立自我價值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值得好的人和事物,并且培養一種積極的資源視角,著眼于長遠的投入,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而不是“因為我沒錢,我就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或是“我配不上這么好的人/事/物”
寫在最后
或許你是一個在物質匱乏的環境或者父母營造的匱乏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現在已成為一個父母或將要成為一個父母。
我們的父母們可能受自己的成長經歷的影響才讓他們這樣來對待我們,讓我們形成這種痛苦的匱乏感;我們現在去爭對錯沒什么意義,也不必強摁頭去原諒去和解,但我們可以嘗試去了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和背景。
假如現在或將來的我們不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眼前所看到的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一畝三分地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還有許多我們不曾見過的美好事物,即使現在不能擁有,但將來能夠擁有。
《簡愛》里有一句話:你以為我不夠漂亮,不夠富有,就不能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嗎?不管貧窮或富有,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是啊,不管怎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祝你今天開心~
(正文已結束)
免責聲明及提醒:此文內容為本網所轉載企業宣傳資訊,該相關信息僅為宣傳及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文章真實性請瀏覽者慎重核實!任何投資加盟均有風險,提醒廣大民眾投資需謹慎!